你以為 OpenAI 只想做個最強的聊天機器人?那你就太小看 Sam Altman 的野心了。
Ben Thompson 在 Stratechery 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為我們揭示了 OpenAI 一系列看似獨立的商業決策背後,那條清晰得令人不寒而慄的戰略主線:OpenAI 正在精準複製微軟在個人電腦時代的成功路徑,它的目標不是成為一個殺手級應用,而是成為 AI 時代那個無人能繞過的底層作業系統。
這是一場關於平台霸權的豪賭,而我們每個人都身在其中。
第一步:用 ChatGPT 聚合全世界的用戶,成為新的網路入口
要理解 OpenAI 的策略,我們必須先回到科技史上最經典的對決:蘋果 vs. 微軟。
- 蘋果模式(垂直整合): 透過軟硬體(iOS + iPhone)的完美結合,打造無可挑剔的用戶體驗。這種模式利潤極高,但其封閉性和高昂價格,也為對手留下了巨大的市場缺口。
- 微軟模式(水平平台): Windows 系統並不製造硬體,而是透過開放授權給所有 PC 製造商,並建立龐大的開發者生態系,最終佔據了絕對的市場主導地位。微軟賣的不是產品,是標準。
Thompson 一針見血地指出,OpenAI 的野心,顯然是後者。而要成為 AI 界的「Windows」,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聚合用戶」。因為歷史一再證明,唯有先掌握海量的用戶,開發者才會蜂擁而至,進而形成無法撼動的網路效應。
ChatGPT,就是 OpenAI 手中那把聚合用戶的絕世好劍。
在「DevDay 2025」發表會上,OpenAI 拋出了一顆震撼彈:
想像一下,你不再需要打開 Canva、Zillow 或 Uber 的 App。你只需要在 ChatGPT 的對話框裡說:「幫我用上週去海邊的照片,設計一張生日派對邀請函」、「找找看市中心三房兩廳、附帶車位的公寓,並在地圖上標出來」,或是「幫我叫一輛車去機場」。
這一切都在同一個對話介面中完成,無縫、直覺。這看似是「與網路整合」,但 Thompson 警告我們,這其實是「將網路吸納進 ChatGPT」。
這一步棋的真正意圖是改變用戶習慣。當 ChatGPT 成為處理生活大小事的預設入口時,傳統的 App Store、手機主畫面甚至瀏覽器,其重要性都將被大幅削弱。正如 Thompson 所言:「一旦用戶習慣了這個入口,開發者將別無選擇。他們必須來到 OpenAI 的平台,為其優化體驗,否則就等於在未來的網路上消失。」
OpenAI 正在利用其龐大的用戶基礎,強勢地將自己定義為未來數位互動的中心樞紐。
第二步:複製 IBM 劇本,扶植 AMD 制衡 Nvidia 的晶片霸權
如果說聚合用戶是軟體層的佈局,那麼確保算力成本可控,就是硬體層的根基。在這裡,Thompson 引用了一個極為精彩的歷史類比:IBM PC 的「第二供應商(Second Sourcing)」策略。
歷史背景
上世紀 80 年代,當 IBM 決定推出個人電腦時,他們選擇了 Intel 的處理器。但 IBM 深知,將身家性命全押在單一供應商身上是何其危險。因此,IBM 利用自己作為「超級客戶」的巨大議價能力,強勢要求 Intel 必須將其 x86 處理器技術授權給第二家公司——AMD。IBM 此舉確保了供應鏈的穩定與價格的競爭力,避免了被 Intel 掐住咽喉的命運。
如今,歷史正在重演。Nvidia 在 AI GPU 市場的地位,就如同當年的 Intel,一家獨大,擁有絕對的定價權。而 OpenAI 作為全球最大的算力「客戶」,自然不願重蹈覆轍。
因此,OpenAI 與 AMD 的合作,就顯得理所當然:
OpenAI 承諾向 AMD 採購價值數百億美元、總計 6 GW 算力的 AI 晶片,不僅如此,合約中還包含了一份認股權證,允許 OpenAI 在未來收購 AMD 高達 10% 的股份。
這份合約的意義遠不止於一張採購單。OpenAI 正在扮演當年 IBM 的角色,利用自己「需求聚合者」的權力,親手扶植起一個能與 Nvidia 抗衡的強大對手。這不僅能降低長期的硬體成本,更重要的是,它確保了價值鏈的頂端——那個制定規則的「作業系統」層——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OpenAI 的目標很明確:確保自己是「Wintel」聯盟中的「Win」(Windows),而不是那個可被替代的「tel」(Intel)。
終局之戰:在 AI 泡沫中,成為無可取代的「樞紐」
Thompson 坦言,他一度認為 OpenAI 應該專注消費者市場,將複雜的企業 API 市場留給合作夥伴微軟。但他現在意識到,自己看走眼了。在 AI 發展初期這個可能存在巨大泡沫的階段,OpenAI 的「通吃(do it all)」策略,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為什麼?
因為在資本瘋狂湧入的「淘金熱」時期,最聰明的不是去淘金,而是成為那個賣鏟子、賣地圖、賣所有淘金工具的人。
OpenAI 正是透過與 Oracle 合作雲端基礎設施、與 Nvidia 和 AMD 確保晶片供應、與記憶體廠商簽訂大單,將自己打造成整個 AI 產業的「樞紐(linchpin)」。任何想在這波 AI 浪潮中獲利的資本和企業,都無法繞開 OpenAI。這讓它能吸納幾乎無限的資金,去支撐其龐大的平台野心。這不是為了短期獲利,而是為了確保當泡沫破裂、潮水退去時,自己是那個建造了「耐用基礎設施」的最終勝利者。
未來的 AI 產業競爭格局
文章的最後,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未來 AI 產業的競爭格局:
- OpenAI 陣營(微軟模式): 一個由 OpenAI 主導的開放生態系。它聯合了晶片商(Nvidia、AMD)、雲端服務商(Oracle),以及背後成千上萬的應用程式開發者,共同圍繞著 ChatGPT 這個「作業系統」打造未來。
- Google 陣營(蘋果模式): 一個高度垂直整合的封閉帝國。從自家的 TPU 晶片、Google Cloud 資料中心、Gemini 模型,到終端的 Android 和搜尋引擎,所有環節都由自己掌控。
這場對決,將不再是單一模型或產品的優劣之爭,而是一個開放聯盟與一個封閉帝國的全面戰爭。誰能勝出,不僅將決定一家公司的命運,更將定義下一個數位時代的樣貌。Ben Thompson 的分析提醒我們,當我們還在驚嘆於 ChatGPT 的新功能時,一場更宏大的權力轉移,早已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悄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