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Ben Thompson 在其 Stratechery 週報中,再次為我們剖析了科技地緣政治棋局中最複雜的三個議題:美國政府對英特爾史無前例的支持、Netflix 平台模式的絕對統治力,以及中美晶片戰中詭譎難測的最新一步。這不只是一篇新聞摘要,更是一場深入科技、商業與權力核心的思辨之旅。
國家隊親自下場:英特爾的「最不壞選擇」
當美國政府宣布將透過《晶片法案》(CHIPS Act)直接持有英特爾(Intel)近 10% 的股權時,許多自由市場的信徒倒抽了一口涼氣。政府直接干預私人企業,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半導體領域,這在任何一本經濟學教科書裡,都是個「糟糕透頂的主意」(terrible idea)。
然而,Ben Thompson 卻犀利地指出,這看似糟糕的決策,實則是當下所有爛選項中「最不壞的一個」(the least bad option)。這個結論的背後,是冷酷的地緣政治現實:
- 台灣的「矽盾」既是盾牌,也是命懸一線的鋼索: 全世界最先進的晶片,幾乎都來自台灣的台積電(TSMC)。這份卓越成就,同時也將全球科技業的命脈,置於一個地緣政治風險極高的島嶼上。對美國而言,建立一個本土、技術頂尖且絕對可靠的替代方案,已非「選項」,而是「必須」。
- 英特爾的信任赤字: 英特爾正傾盡全力轉型為晶圓代工廠(Intel Foundry),目標是挑戰台積電的霸主地位。但這條路的最大障礙,不是技術或資金,而是「信任」。想像一下,如果你是 Nvidia 或 Apple,你會輕易將未來數年、價值數千億美元的產品藍圖,賭在一個正在掙扎轉型、且過去幾年頻頻失誤的公司身上嗎?客戶需要的是一個穩如磐石、未來幾十年都不會倒下的長期夥伴。
- 政府入股,一劑國家級的「定心丸」: 這正是美國政府持股的真正意義所在。這 10% 的股權,遠遠超出了金錢補貼的範疇。它是一個最強烈的國家級信號,等於是美國政府親自下場,將自己的信譽押了上去(skin in the game),向全世界宣告:「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業務,攸關美國國家安全,我們絕不允許它失敗。」這份承諾,才是給予潛在客戶最強大的信心保證,讓他們敢於將身家性命託付給英特爾。
所以,這並非一次商業投資,而是一場精心計算過的國家安全戰略。它是為了拆解對台灣晶片依賴這顆定時炸彈,所能採取的最務實、儘管也最具爭議的手段。
十億美元的「失誤」?不,是 Netflix 的平台魔力
文章用了一個絕妙的虛構案例,來闡述平台與內容之間的權力關係。
想像一下,索尼(Sony)影業製作了一部名為《KPop Demon Hunters》(韓國流行樂驅魔師)的電影。在上映前,沒有人知道它會不會成功。為了規避票房慘敗的巨大風險,索尼做了一個理性的商業決定:以 1 億美元的價格,將電影的獨家發行權賣給了 Netflix,鎖定利潤。
結果,電影在 Netflix 上線後引爆全球,創造了超過 10 億美元的驚人價值。事後看來,索尼似乎犯下了一個虧掉 9 億美元的「企業級短視」錯誤。
但 Thompson 的分析卻顛覆了這個傳統觀點。他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索尼是否短視,而在於:「那 10 億美元的價值,究竟是誰創造的?」
- 內容是原料,平台是工廠:這部電影本身,或許只是一塊有潛力的璞玉。但真正將它琢磨成價值連城的鑽石的,是 Netflix 這個平台。Netflix 擁有觸及全球數億家庭的直達渠道、能精準預測用戶喜好的推薦演算法,以及無與倫比的全球行銷機器。是 Netflix 的「放大效應」,將一部可能在傳統院線默默無聞、甚至虧本的小眾電影,變成了席捲全球的文化現象。
- 回報歸於價值創造者:從這個角度看,那額外的 9 億美元價值,絕大部分是由 Netflix 的平台「創造」出來的,而非索尼單純「製作」出來的。因此,回報最終流向價值的真正創造者——作為「聚合者」(Aggregator)的 Netflix,完全符合商業邏輯。這也再次印證了 Ben Thompson 著名的「聚合理論」:在數位時代,誰掌握了用戶和分發渠道,誰就掌握了最終的定價權和利潤。
輝達的中國困局:北京的陽謀,還是釜底抽薪?
最後,文章將焦點轉向了中美晶片戰的前線。美國禁止 Nvidia 將其最強大的 AI 晶片(如 H100)出口到中國後,Nvidia 精心打造了一款性能較低、但符合出口管制的「特供版」晶片 H20。然而,最近的風聲卻是,中國政府正悄悄要求國內的科技巨頭們,不要採購 H20。
這一步棋,讓外界感到困惑。中國明明急需 AI 算力,為何要拒絕市面上能合法買到的最好選擇?文章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
- 以退為進的談判策略:這可能是一場高風險的博弈。北京透過抵制 H20,向華盛頓和 Nvidia 傳遞一個強硬的信號:「我們不屑於使用你們的次級品。」這是一種利用市場准入作為武器的施壓手段,其真實目的,可能是逼迫美國在其他更關鍵的技術上(例如製造先進晶片所需的高頻寬記憶體 HBM)放寬限制。
- 加速自主的破釜沉舟:另一種更具深遠影響的可能是,中國已經下定決心,要徹底斬斷對美國技術的依賴。隨著華為(其昇騰 910B 晶片被視為 H20 的直接對手)等國內廠商的技術追趕,以及像新創公司 DeepSeek 發布可能運行在國產晶片上的強大模型,北京或許認為,時機已到。他們寧願承受短期內性能上的犧牲,也要藉此機會強迫國內企業「棄美投中」,從而催生一個完全獨立、不受制於人的 AI 硬體生態系統。
目前還無法斷定哪種解釋才是真相,但無論如何,這都標誌著晶片戰爭進入了全新的階段。它不再只是美國單方面的技術封鎖,而是雙方在產業政策、市場策略和供應鏈佈局上的全面較量。這場棋局,顯然還遠未到終局。
原始連結:https://stratechery.com/2025/intel-and-the-least-bad-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