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圈的熱門話題,無疑是人工智慧(AI)。然而,在 Stratechery 最新一期的podcast中, Ben Thompson 點出了一個深刻的悖論:儘管 AI 被描繪成一條通往「豐盛」(Abundance)未來的康莊大道,但當下,驅動其商業價值的卻是極度的「稀缺」(Scarcity)——從 Nvidia 一卡難求的 GPU,到鳳毛麟角的頂尖 AI 人才。 這場人才爭奪戰的激烈程度,已經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Thompson 指出,這並非偶然,因為所有科技巨頭,無論背景如何,都在朝著同一個聖杯前進:打造出最強大的「基礎模型」(Foundational Models)。當所有人都想雇用同一批人時,這些頂尖研究者的議價能力自然水漲船高,年薪千萬美元的挖角傳聞已不再是新聞。 但這場競賽的表象之下,不僅是資本和算力的豪賭,更是一場深刻的「哲學」對撞。一家公司的產品哲學,決定了它如何看待 AI、如何制定策略,甚至決定了它對頂尖人才的吸引力。以下,我們將深入剖析 Thompson 的觀點,揭示矽谷巨頭們在 AI 浪潮中的真實盤算。
AI的靈魂之爭:「心靈的單車」還是「萬能的代理人」?
Thompson 認為,要理解這場 AI 大戰,必須先理解科技業長期存在的兩種核心哲學,它們在 AI 時代的衝突變得前所未有的尖銳:
- 電腦作為「工具」(Tool):這種哲學的核心,是科技應該「賦能」人類,讓我們的工作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電腦是我們的助手,而不是替身。這個理念最經典的詮釋,莫過於 Steve Jobs 的那句名言:
> 「對我而言,電腦一直都是『心靈的單車』(a bicycle of the mind)。」
Jobs 的意思是,人類天生的移動效率並不高,但一旦跨上單車,我們就成了地球上效率最高的物種。電腦,就像這台單車,極大地「放大」了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 - 電腦作為「代理人」(Agent):這種哲學的目標,是讓電腦「為你完成工作」(do things for you)。使用者只需提出需求,電腦就能自主地完成所有步驟,直接交付結果,省去中間的繁瑣過程。這個理念的始祖,就是 Google 搜尋引擎那個極具象徵意義的「好手氣」(I'm Feeling Lucky)按鈕——其終極夢想,就是跳過所有搜尋結果,直接給你唯一的正確答案。
這兩種哲學並無高下之分,但它們像兩股強大的引力,牽引著各家公司走向截然不同的未來。
工具製造者陣營:蘋果與微軟,賦能而非取代
蘋果和微軟,這兩家在個人電腦時代稱霸世界的巨頭,骨子裡都流淌著「工具製造者」的血液。
蘋果的從容與傲慢
在 AI 的軍備競賽中,蘋果的姿態顯得有些「不情不願」,甚至可以說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Thompson 提到,蘋果不僅在人才戰中處於下風(例如,其基礎模型團隊的核心工程師 Ruoming Pang 被 Meta 以數千萬美元的天價年薪挖走),甚至在早期採購 Nvidia GPU 時也猶豫不決,直接導致其模型訓練進度落後。
這種保守,源於蘋果的兩大支柱:
- 堅不可摧的商業模式:短期內,AI 並不會動搖蘋果的核心業務——銷售高利潤的 iPhone 和 Mac。無論是 OpenAI 的 ChatGPT 還是 Google 的 Gemini,使用者最終仍需要透過一台蘋果設備來使用它們。既然如此,蘋果何必急於投入一場燒錢的豪賭?
- 根深蒂固的哲學:一個「為你搞定一切」的 AI 代理人,其實與蘋果「賦能使用者創造」的工具哲學格格不入。蘋果更願意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平台,讓第三方 AI 工具在自己的生態系統中百花齊放,而自己則穩坐「平台管理者」的寶座,收取過路費。
因此,蘋果的策略是後發制人,專注於打造體驗最佳的硬體平台。即便這意味著在 AI 應用層面會讓部分使用者感到沮喪,但其平台霸主的地位依然穩固。
微軟的 Copilot 與組織變革的陣痛
微軟同樣是「工具」哲學的忠實信徒,其核心產品 Copilot 就是最好的證明。Copilot 的定位是「副駕駛」,旨在嵌入到 Office、Windows 等工作流程中,幫助員工寫得更快、分析得更好,而不是完全取代他們。
然而,微軟面臨的挑戰遠比開發一個工具複雜。Thompson 引用文章指出,企業導入 Copilot 的最大障礙是「變革管理」。你可以輕易地為全公司購買授權,但要讓數百萬員工改變幾十年來的工作習慣,去真正利用這個新工具,則需要巨大的組織推力。否則,這筆昂貴的投資很可能淪為擺設。
更有趣的是,微軟還面臨著來自親密戰友 OpenAI 的「詭異競爭」。作為一款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產品,ChatGPT 的品牌認知度和使用者黏性遠超企業級的 Copilot。這讓微軟的銷售團隊陷入尷尬:他們需要向客戶解釋,為什麼自己這個由同樣技術驅動的產品,值得企業花大錢部署,而不是讓員工自己去用免費或更便宜的 ChatGPT。
代理人信徒:Meta與Google的「為你搞定一切」野望
與蘋果和微軟的謹慎不同,Meta 和 Google 的基因裡,天生就帶有「代理人」的夢想。
Meta 的豪賭:生存之戰
Meta 是這場 AI 競賽中最激進、最不計成本的玩家。Thompson 分析,Meta 的瘋狂,源於其商業模式的脆弱性和哲學的一致性。
- 巨大的機遇與威脅:Meta 的核心業務——社群媒體與廣告——是一個「注意力經濟」。AI 既可以透過更精準的推薦演算法帶來無限的內容「豐盛」,也可能成為終極的注意力黑洞,將使用者時間從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吸走。這是一場攸關生死的戰爭,Meta 必須全力以赴。
- 哲學的契合:從 Facebook 時代開始,Meta 的使命就是為人們建立連結、提供資訊。打造一個能理解你、服務你、為你安排一切的 AI 代理人,正是這一使命的終極延伸。
因此,Meta 願意為頂尖人才支付天價薪酬,因為他們不僅僅是在開發一個新功能,而是在打造公司的下一個未來。對那些渴望創造通用人工智慧(AGI)的研究者來說,Meta 這種「不計代價、直指終局」的願景,遠比蘋果的「工具」哲學更具吸引力。
Google 的悖論:初心與詛咒
Google 的處境最為複雜,也最富戲劇性。從哲學上看,Google 才是「代理人」理念的鼻祖。其搜尋引擎的終極目標,就是像「好手氣」按鈕一樣,直接給出完美答案。AI,正是實現這一夢想的終極技術。
然而,諷刺的是,Google 賴以生存的千億級廣告業務,恰恰建立在「不完美」的搜尋結果之上。使用者需要在琳瑯滿目的連結中點擊、比較,這個過程為廣告創造了展示和點擊的機會。如果 AI 真的能一步到位給出答案,搜尋廣告的商業模式將瞬間崩塌。
這個內在的巨大矛盾,完美解釋了 Google 當前的種種行為:
- 源於 DNA 的巨大投入:儘管存在商業風險,Google 依然在 AI 領域投入巨資。因為從創辦人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開始,打造一個無所不知的 AI 就是公司的創始初心和靈魂。
- 創新的兩難:這正是 Clayton Christensen 經典理論《創新的兩難》的現實上演。對 Google 而言,AI 既是能改善現有廣告業務的「持續性創新」,更是可能徹底摧毀其核心業務的「顛覆性創新」。
Thompson 認為,正因為 AI 與 Google 的創始哲學如此契合,我們有理由相信,Google 最終會找到一條路,哪怕這意味著要經歷商業模式的劇烈陣痛。
第三條路:Anthropic與冷酷而高效的「企業級取代」
在「工具」與「代理人」這兩大陣營之外,Thompson 提出了第三種哲學,由新創公司 Anthropic所代表:AI 的目標是作為企業的「生產力引擎」,直接「取代」特定的工作職能,以達成商業成果。
這種哲學,與早期大型主機時代的思維如出一轍。當年,企業導入 ERP 系統,並非為了讓會計師工作更輕鬆,而是為了直接取代大量繁瑣的後勤辦公人力,實現成本的急遽下降。Anthropic 的策略與此高度相似:
- 專注於 Agent,而非 Copilot:他們追求的不是輔助人類的「副駕駛」,而是能獨立完成任務的「自動駕駛」,例如自動化的客服中心、能自主完成數據分析報告的系統等。
- 商業結果導向:Anthropic 的 API 定價或許比 Google 更高,但相對於一個全職員工的薪水,則極其低廉。它的價值主張非常清晰:不是讓你現有的員工效率提升 10%,而是直接為你省下 5 個員工的成本。
Podcast中提到一個絕佳的例子:Claude Code。這款產品的介面極其簡陋,只能在終端機(Terminal)中運行,遠不如 Cursor 這類整合了 AI 的程式碼編輯器那樣友好。然而,許多開發者卻對它趨之若鶩,因為它強大的「一次性輸出」(one-shotting)能力,能直接、完整地生成高品質程式碼,高效地完成任務。開發者願意忍受簡陋的介面,因為它提供了實實在在的「結果」,這正是 Anthropic「取代」哲學的完美體現。
哲學決定命運:誰將贏得AI的未來?
Thompson 的分析框架,將各家公司的策略、商業模式與核心哲學巧妙地編織在一起,為我們提供了一張理解這場 AI 戰爭的清晰地圖。
- 人才為何流動? 這個框架解釋了為什麼 Meta 能從蘋果甚至 OpenAI 挖走頂尖人才。因為對於那些相信 AGI 將改變世界的理想主義者而言,Meta「打造終極代理人」的宏大敘事,遠比蘋果「做個更好用的工具」來得激動人心。
- 策略為何分歧? 蘋果的保守、Meta 的激進、Google 的矛盾、微軟的挑戰,以及 Anthropic 的務實,都不是隨機的,而是其內在哲學與商業現實下的必然選擇。
最終,這場決定下一個十年科技格局的競賽,勝負手不僅在於誰的算力更強、模型更大,更在於誰的哲學能夠與商業模式完美結合,並成功轉化為市場真正需要的產品。是賦能人類的「心靈單車」,是無所不能的「萬能代理人」,還是冷酷高效的「生產力取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