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10月 Ben Thompson坦承,他犯下了一個分析師生涯中罕見的錯誤:他徹底看走了眼。這一次,讓他跌破眼鏡的主角,是OpenAI那款如病毒般席捲全球的AI影片生成App——Sora。
這篇文章不僅僅是一篇產品評論,更是一場關於AI如何從根本上重塑創作、社群以及科技權力版圖的深刻思辨。Thompson藉由剖析自己的盲點,為我們揭示了Meta這座建立在注意力經濟之上的帝國,正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看走眼的大師:為何我低估了Sora,錯看了90%的用戶?
文章開篇 Thompson就以驚人的坦率承認,他最初完全押錯了寶。他當時更看好Meta同期推出的AI影片App「Vibes」,一款主打精緻、夢幻、讓用戶「躺著看」(lean back)的被動式體驗產品。在他看來,這完美契合了網路上「90/9/1法則」中的那90%純內容消費者。
相比之下,他當時對Sora的評價是「一個有趣的客廳戲法」(a fun parlor trick),認為它只會吸引那1%的專業創作者和9%的內容傳播者。
然而,市場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Sora上線後迅速登頂App Store,成為現象級應用。這次誤判迫使Thompson直面自己的思維盲區:
創作者的詛咒: Thompson反思道:「身為一個每週產出數萬字內容的創作者,我下意識地將休閒等同於被動消費。我完全沒看到,對於那90%的人來說,創作的渴望一直被壓抑著,只是苦於沒有合適的工具。」他因為自身的創作倦怠,而無法同理大眾潛藏已久的表達慾。
對「90/9/1法則」的誤讀: 他進一步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這個法則究竟是描述人類天性的鐵律,還是僅僅是過去創作工具門檻太高的歷史產物?當AI將創作的技術、時間和金錢成本降至近乎為零時,那90%的沉默大眾中,會有多少人願意拿起畫筆,從消費者轉變為創作者?
Thompson的結論是,他嚴重低估了「賦予每個人創作能力」這件事所蘊含的巨大能量。Sora的成功證明,創作的樂趣並非少數人的專利。
心靈的AI單車:Sora如何拆除創作的最後一道高牆
為了闡釋Sora的革命性,Thompson引用了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那句傳奇名言:「電腦是心靈的腳踏車(a bicycle of the mind)」。賈伯斯認為,工具的偉大之處在於它能極大地放大人類與生俱來的潛能。正如iPad上的GarageBand讓無數青少年在臥室裡就能組建樂團,Sora正在為影片創作領域做著同樣的事。
Thompson將人類傳播史描繪成一部不斷移除「瓶頸」的歷史:
- 口述時代:創作、傳播與消費同步發生,受限於物理空間。
- 書寫時代:知識可以跨越時空消費,但「複製」成了新的瓶頸。
- 印刷術時代:解決了複製問題,但「分發」渠道被少數人掌握。
- 網際網路時代:徹底移除了分發瓶頸,但將腦中想法化為精良內容的「具現化(substantiation)」,成了最後一道、也是最高的一道牆。
Sora的歷史性意義正在於此:它正在用AI夷平這最後一道高牆。一個普通人,即使沒有昂貴的攝影器材、專業的剪輯技巧,甚至沒有時間,也能將一個瘋狂的念頭——比如「一隻黃金獵犬在火星上主持Podcast」——在幾秒鐘內轉化為一段生動有趣的影片。
Thompson一改先前的懷疑,盛讚道:「Sora做的不是產生所謂的『AI垃圾內容(AI slop)』,而是賦予人們將腦中一閃而過的瘋狂點子『具現化』的能力。這才是AI最令人興奮的應用:它給了每個人一輛心靈的單車。」
從工具到社群:Sora如何從Instagram的「社群保護傘」下殺出重圍
在商業競爭層面,Thompson運用了Chris Dixon的經典理論「為工具而來,為網絡而留(Come for the Tool, Stay for the Network)」來分析Sora的破壞式潛力。他以Instagram的演進為例:
起源: 以獨特的「濾鏡」(工具)吸引早期用戶。
發展: 迅速建立起基於好友關係的「社交網絡」。
現狀: 為了對抗TikTok,Instagram全面轉向演算法驅動的「娛樂平台」,Feed流裡充斥著來自陌生人的Reels短影音,而你好友的動態卻越來越少。
Thompson指出,Instagram這種「高階化」的轉變雖然在爭奪用戶時長上取得了成功,但也無意中撐開了一把巨大的「社群保護傘(social umbrella)」。它為了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娛樂媒體,實際上放棄了以「真實社交圖譜」為核心的親密互動生態,從而為新進者留下了巨大的市場真空。
Sora精準地切入了這個真空地帶。它不僅是一個強大的AI工具,其產品設計的核心更是一個社交應用。其殺手級功能「Cameos」允許用戶將自己、朋友或家人的頭像無縫植入AI生成的影片中,創造出無數搞笑、溫馨的個人化內容。
這是一種典型的破壞式創新:Sora沒有在Reels的主戰場上與Instagram硬碰硬,而是利用AI這項新技術,從一個被巨頭忽視的維度——好友間的趣味創作與分享——發動攻擊,重新激活了正在被Instagram淡忘的社交圖譜。
Meta的末日警鐘:當「複製貼上」策略失靈,帝國迎來四大挑戰
文章的最後,Thompson總結了Sora的崛起對Meta構成的四重致命威脅,這不僅是產品層面的競爭,更是對其商業模式和未來願景的根本性挑戰。
核心護城河無法複製
Meta之所以能成功反擊Snapchat(靠抄襲Stories)和TikTok(靠推出Reels),是因為那些都只是「介面格式」的創新。然而,Sora背後是OpenAI耗費數年、投入數十億美元研發的頂尖生成式模型。Thompson犀利地指出:「你無法輕易『複製貼上』一個基礎模型。這是Meta第一次遇到一個無法靠工程師加班就能追上的對手。」
內容生態的割裂風險
Meta若想在Instagram或Facebook中整合類似功能,將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將AI生成的內容和用戶原創的真實內容混雜在一起,可能會引發用戶的普遍反感,稀釋平台的真實性。一個像Sora這樣專注於AI內容的獨立App,反而能提供更純粹、更具娛樂性的體驗,這將直接分流Meta最寶貴的資產——用戶的注意力。
元宇宙願景的重大打擊
Thompson看好的Vibes(提供沉浸式VR體驗)市場反應冷淡,而Sora(將真實朋友帶入AI場景)卻大獲成功。這似乎在暗示一個殘酷的現實:人們想要的或許不是一個完全脫離現實的虛擬世界(元宇宙),而是一個與真實生活、真實社交關係緊密結合的「增強現實」。這對重金押注元宇宙的Meta無疑是一記警鐘。
願景與商業模式的根本矛盾
Meta近期的財務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增加廣告負載、強推Reels等「擰毛巾」式的手段。諷刺的是,祖克柏口中「賦予每個人力量,構建社群」的宏大願景,如今正被OpenAI的Sora以更純粹的方式實現。Sora真正將好萊塢級別的創作工具交到了每個普通人手中。而Meta的商業模式,本質上仍然是將用戶圈養成被動的內容消費者,以便更高效地賣廣告。
Thompson的結論發人深省:當AI技術的浪潮真正開始賦予個體前所未有的創造力時,那個曾經建立在壟斷用戶被動消費時間之上的科技巨頭,反而可能成為最先被顛覆的對象。Sora敲響的,或許正是Meta帝國黃昏的鐘聲。
原始連結:https://stratechery.com/2025/sora-ai-bicycles-and-meta-disru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