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Meta 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坐下來與科技界的意見領袖 Marques Brownlee (MKBHD) 進行一場深度對談時,這不僅僅是一次產品預告。這更像是一場精心佈局的未來宣言,描繪了一個科幻情節即將走入現實的世界——一個由 AI 眼鏡、神經控制與超級智慧交織而成的未來。祖克柏詳細闡述了 Meta 如何從打造人們「能用」的科技,走向設計人們「想用」的時尚配件,並最終實現科技與人類的無縫共生。


2025 年的驚喜:從智慧配件到真正的 AI 助理

祖克柏在對談中,毫不掩飾地揭開了 Meta 預計在 2025 年秋季推出的三款 AI 眼鏡,它們不再是單純的攝影工具,而是深入生活場景的個人化 AI 夥伴。

  • 新一代 Ray-Ban Meta 眼鏡:經典再進化 作為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智慧眼鏡的後繼者,新款 Ray-Ban Meta 將在保持其標誌性時尚外觀的同時,迎來一次徹底的技術升級。祖克柏透露,電池續航力將直接翻倍,並支援高達 3K 畫質的影片錄製。然而,真正的亮點是名為「對話焦點 (Conversation Focus)」的 AI 功能。他生動地描述了一個常見場景:「想像你在一家吵雜的餐廳裡,幾乎聽不清朋友在說什麼。戴上這副眼鏡,它能像定向麥克風一樣,放大你正前方朋友的聲音,同時過濾掉周圍的噪音。」這項功能將科技巧妙地用於解決真實的社交痛點。
  • Oakley Meta Vanguards:為極限運動而生 專為運動愛好者設計的 Vanguards,是 Meta 與 Oakley 的再度聯手。它的一切設計都圍繞著動態場景:相機被移至鼻樑正中央,以確保錄製的畫面最接近「第一人稱視角」;更寬的視野、更響亮的揚聲器與防水設計,使其能應對各種嚴苛環境。最令人興奮的是與 Garmin 手錶的深度整合。祖克柏舉例說:「你可以設定在跑馬拉松時,每跑一英里就自動拍攝一段 15 秒的影片。比賽結束後,AI 會自動將這些影片片段與你的心率、配速等數據結合,為你生成一部獨一無二的個人紀錄片。」這不僅是記錄,更是用數據與畫面重塑個人故事。
  • Ray-Ban Meta Display:通往新世界的窗 這無疑是整場對談的重頭戲。作為 Meta 首款搭載高解析度微型顯示器的 AI 眼鏡,它能將導航、訊息、時間等數位資訊,以一種極其低調的方式投射在你的視野中。但它真正的革命性,在於它徹底擺脫了傳統的互動方式,這一切都歸功於它的「靈魂伴侶」——神經手環。

神經手環的魔法:當「意念」成為指令

神經手環 (Neural Band) 是 Meta 在人機互動領域投下的一顆震撼彈。它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手勢控制,後者需要你做出明顯的動作。祖克柏解釋,神經手環的運作原理更為精妙:它所讀取的並非「動作」,而是你大腦傳遞給肌肉的「意圖」——也就是微弱的肌電訊號 (EMG)。

這意味著,在你實際做出動作之前,手環就已經捕捉到了指令。這帶來了幾個顛覆性的改變:

  1. 極致的私密與自然:你不再需要在公開場合對著空氣說話或揮舞手臂。祖克柏形容:「你可以在手插在口袋裡,或放在背後時完成操作,沒有人會注意到。」無論是調整音量(轉动手腕,就像在操作一個看不見的旋鈕),還是回覆訊息,一切操作都變得微乎其微,甚至無需動作。
  2. 直覺的個人化輸入:手環支援類似「空中書寫」的輸入方式,AI 會不斷學習你獨特的神經訊號與書寫習慣。祖克柏自豪地表示,他個人的輸入速度已能達到每分鐘 30 個字。更重要的是,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AI 模型會越來越適應你,你所需要做出的肌肉收縮幅度會越來越小,最終趨近於「心念合一」的境界。

這項技術的出現,不僅解決了智慧眼鏡長期以來在社交場合中的尷尬互動問題,更為未來的人機介面指明了一個全新的方向。

設計聖經:從 Google Glass 的失敗中學到的事

為什麼 Meta 的智慧眼鏡能成功,而許多前輩卻折戟沉沙?祖克柏分享了團隊的三大設計原則,這幾乎是對過去科技產品設計思維的一種反思。

  1. 「首先,它必須是一副很棒的眼鏡。」 他直言不諱地批評了那些只注重功能而忽略美學的產品。「如果它看起來很笨重,戴起來不舒服,那就算功能再強大,人們也不會想在日常生活中佩戴它。」Meta 的策略是,先讓它成為一個你會樂意佩戴的時尚配件,然後再將科技無縫地融入其中。
  2. 「科技必須退居幕後。」 一個好的 AI 助理,應該在你需要時隨時待命,在你不需要時則完全隱形。祖克柏強調,他們刻意避免任何花俏的動畫或干擾性的介面。「科技應該是服務你的工具,而不是讓你分心的玩具。它必須能融入你的生活,而不是打斷它。」
  3. 「嚴肅對待超級智慧的到來。」 這是一個極具前瞻性的策略。Meta 在設計硬體時,已經為遙遠的未來做好了準備。目前眼鏡中的許多感測器可能並未完全啟用,但它們是為未來更強大的 AI 模型所預留的。祖克柏表示,透過未來的軟體更新,這些硬體的潛能將被逐步釋放,讓產品的生命週期得以不斷延長與進化。

重組 AI 實驗室:祖克柏的「創辦人模式」

當 MKBHD 問及祖克柏親自下場、重組 AI 實驗室的傳聞時,他坦率地承認,當時的 Llama 4 模型開發「並未走在通往頂尖的正確道路上」。

為了力挽狂瀾,他採取了極端手段,核心是創造一個擁有「極高才華密度」的環境。他認為,AI 研究是「團體科學」,一個由 50-100 名頂尖人才組成的精銳團隊,遠勝過數百人的臃腫組織。為此,他做出了幾個關鍵改變:

  • 親臨前線:他將自己的辦公桌直接搬到了 AI 實驗室的核心區域,以便與最頂尖的研究員進行零距離溝通。他笑著說:「我把我周圍的人都移走了,現在那裡就是實驗室。」
  • 文化重塑:他移除了所有非技術背景的管理層,並取消了專案的「截止日期」,因為他堅信「真正的研究無法被時間表所束縛」。目標只有一個:創造一個讓天才可以專注解決最困難問題的環境。

人機共生的未來藍圖:當手機留在口袋裡

對於超級智慧的未來,祖克柏展現了極大的樂觀。他預見了一個這樣的世界:

  • 手機將成為次要螢幕:AI 眼鏡不會完全取代手機,但會徹底改變我們的互動習慣。未來,查看時間、回覆訊息、導航等日常操作,都將透過眼鏡和手環完成。「你的手機將會更多地待在你的口袋或包包裡。」
  • 「生成式介面」取代 App:當超級智慧實現時,我們不再需要打開一個個獨立的 App。AI 將能根據你的意圖,即時生成你所需要的介面 (Generative UI)。你想聽音樂,它就為你生成播放器;你想叫車,它就為你生成地圖與車輛資訊。互動將變得更加流暢與直覺。
  • 人性的價值更加凸顯:祖克柏最後強調,AI 是增強人類能力的工具,而非取代品。在一個 AI 無所不能的時代,人類的創造力、同理心以及關懷他人的價值觀將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最終,決定『我們要做什麼』來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仍然是我們自己。」

整場對談留下了許多待解的疑問,例如神經訊號的隱私問題、AI 偏見的防範機制等。但祖克柏描繪的藍圖無疑是清晰且令人興奮的。他最後的一句話發人深省:「每一次我回顧 AI 發展的里程碑時,它們實現的速度似乎都比我們預想的要快。」這句話暗示著,那個由 AI 驅動、互動方式極其自然的未來,或許已近在咫尺。


原始影片:https://youtu.be/WuTJkFvw70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