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集引人深思的《Moonshots》Podcast中,前 Google 執行長 Eric Schmidt 與主持人 Peter Diamandis 及 Dave London 進行了一場震撼的對談。他們探討的主題,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幻概念,而是即將在十年內降臨的「人工超級智慧」(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 ASI)。Schmidt 描繪了一個將徹底改變世界的未來,它既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伴隨著關乎存亡的風險。這場對話超越了尋常的 AI 炒作,深入探討了驅動這股新智慧所需的龐大物理資源、其對全球地緣政治的深遠影響,以及在一個我們智力上可能不再佔主導地位的世界裡,人類存在的終極意義。

超級智慧黎明:比你想像的更近

對談一開始,Schmidt 就拋出了一個驚人且明確的時間表。當被問及我們何時能見證他所定義的「數位超級智慧」時,他的回答直截了當:

>「十年內。」

他進一步解釋,一個關鍵的里程碑——AI 能夠「建立自己的支架」(generate its own scaffolding),也就是 AI 設計出更強大 AI 的遞歸式自我完善——已迫在眉睫。他表示:「我幾乎可以肯定,這將在 2025 年發生。」這不僅僅是運算速度的提升,而是一種根本性的轉變,進步的速度本身將呈指數級加速。

這場對話也區分了「通用人工智慧」(AGI)與「超級智慧」(ASI)。他們將超級智慧定義為「超越人類能力總和」的智慧,能夠發現全新的思想領域,解決我們目前無法企及的難題。Schmidt 指出,這樣緊迫的時間表,已不再是邊緣觀點,而是逐漸成為所謂的「舊金山共識」(San Francisco consensus),在矽谷的核心圈內已是普遍認可的預測。

渴求能源的 AI:一場關於電力、資本與地緣政治的新軍備競賽

本次分析中最具說服力、也最實際的部分,莫過於對支撐這場智慧爆炸所需龐大物理資源的探討。在眾多以軟體為中心的討論中,Schmidt 提出了一個常被忽略的關鍵點:

> 「真正的瓶頸是電力,不是晶片。」

這句話將 AI 競賽的焦點,從純粹的演算法和矽晶片之爭,轉移到一場對原始能源的爭奪戰。相關的證據已經浮現:

  • Meta 的核電協議:該公司最近簽署了一份為期 20 年的核電合約,專門為其資料中心供電。
  • 科技巨頭的能源佈局:Google、微軟和亞馬遜都在積極收購核能產能,這標誌著整個產業能源策略的巨大轉變。

這背後的規模令人咋舌。Schmidt 提到,建造一個最先進的資料中心需要「500 億美元的資本」。這不僅是一次升級,而是一種全新的基礎設施,一個需要我們重新評估國家能源網路的「超級大腦」(superbrain)。其地緣政治影響深遠:擁有豐富、廉價能源的國家——Schmidt 特別指出中國「擁有大量電力」——將在開發和部署這些強大系統方面佔據戰略優勢。

人手一位博學家:AI 對就業與教育的衝擊

儘管挑戰巨大,但 ASI 承諾的益處同樣是革命性的。Schmidt 預見一個超級智慧被普及的未來,人類的能力將得到極大的增強。

>「你將擁有自己的博學家……相當於口袋裡的愛因斯坦和達文西。」

這種個人化的超級助理將徹底改變工作與創造力。對於大規模失業的恐懼,Schmidt 提供了一個更為樂觀(儘管也具顛覆性)的看法。他認為,從歷史上看,自動化首先淘汰的是最危險和最枯燥的工作,最終反而創造出薪資更高的新職位(例如,工廠的焊工現在操作著效率更高的機械手臂)。他預測,在未來 5 到 10 年內,這場革命對就業將是正面的,因為整個經濟體系需要數十年時間才能完全適應這種轉型。

然而,工作的本質將會改變。初階的白領職位,如「初級程式設計師」,很可能「將會消失」,因為 AI 能處理例行性的程式碼編寫任務。剩下的工作將轉向高層次的監督、創意指導和指令設計。這意味著我們的教育體系需要進行徹底改革,而 Schmidt 認為科技業在這方面至今是失敗的。他感嘆道,一個能用任何語言教授任何學科的通用、遊戲化 AI 導師至今尚未問世,並稱其為「我們行業至今未能發明出來的罪過」。

監管真空下的狂野西部:國安風險與生存威脅

當話題轉向 AI 的「負面領域」(negative domain)時,對話的氣氛變得嚴肅。能夠發現新藥物的強大力量,同樣能以驚人的效率被武器化。討論中提到的主要風險包括:

  • 無法阻止的威脅:AI 有能力設計出新型的生物攻擊,或發動複雜到「身為人類無法想像……這意味著我們根本無法防禦」的網路攻擊。
  • 擴散問題:真正的危險不僅來自少數由國家控制的大型模型,更在於能力強大的小型模型的「擴散」。一個在耗資數十億美元的資料中心訓練出來的 AI 大腦,其「權重」(weights)一旦被盜,就能在僅有幾塊 GPU 的小型本地伺服器上運行。
  • 新的威懾模型:傳統的核威懾模型「相互保證毀滅」(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可能會演變成 Schmidt 與其合著者所稱的「相互保證失靈」(mutually assured malfunction),即超級大國之間保留發動毀滅性網路攻擊的潛在能力,以此作為一種新的威懾形式。

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競賽是核心主題。雖然美國的晶片管制減緩了中國的步伐,但他們正以驚人的速度追趕。例如,中國的 DeepSeek 模型在 Google 的 Gemini 2.5 Pro 發布後不久便超越了它,這個例子突顯了任何技術領先都是脆弱且短暫的。

重新定義人性:在 AI 時代尋找存在意義

或許,這場討論最深刻的部分,是探索當我們不再是地球上最聰明的物種時,人類存在的意義將何去何從。風險並非「魔鬼終結者」那樣的場景,而是一種「漂流」(drift)——陷入一種「瓦力(WALL-E)般的未來」,AI 滿足我們的一切需求,卻也侵蝕了我們的動力、判斷力與自主性。

Schmidt 強調,保護「人類的主體性」(human agency)至關重要。他相信,存在的意義不會消失,而是會轉移。人類新的宏大挑戰將是管理這個新世界的巨大複雜性、在海量資訊中導航,並引導這些強大系統的方向。人際互動、創造力和價值觀變得至關重要。對話的結尾提出,我們真正的使命,或許就是利用這些工具來解決人類最宏大的挑戰——從疾病到氣候變遷——最終實現理論家們長期以來所構想的「富足」(abundance)社會。


原始影片:https://youtu.be/qaPHK1fJL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