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OpenAI 圍繞其最新模型的更新引發了一場混亂的風暴。他們先是推出了一個被譽為「天才之舉」的簡化方案,卻在短短一週內,因一小群核心用戶的強烈反彈而迅速撤回,讓產品體驗倒退回更複雜的狀態。
這場風波不僅是一次產品更新的失敗,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 OpenAI 在轉型為一家偉大消費級產品公司時,所面臨的根本性挑戰。在最新一集的《Sharp Tech》Podcast中,Ben Thompson 深入剖析了這起事件,並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OpenAI 是否「太在線 (Too Online)」了?Sam Altman 究竟是下一個能頂住壓力、堅持願景的祖克柏,還是只是一位太想討好網路鄉民的CEO?
產品經理的惡夢:1% 的聲量,99% 的沉默
打造面向數億甚至數十億用戶的產品,本身就是一場豪賭。Ben Thompson 指出,這其中最大的陷阱,便是「聲量與實際用戶比例的脫鉤」。
他生動地描述了這個困境:「想像一下,你有一款十億用戶的產品。你做了一個改動,即使只有 1% 的人不喜歡,那也意味著你將面對一千萬個憤怒的聲音。這一千萬人會在 Twitter、Reddit 上掀起滔天巨浪,製造出『全世界都討厭這個新功能』的假象。」
這正是 OpenAI 當下面臨的窘境。那群在社群媒體上聲音最大的用戶,往往只是冰山一角,而佔據絕大多數、默默使用產品的「普通人 (Normies)」,他們的真實體驗和需求,卻在這場喧囂中被徹底淹沒。
歷史的借鏡:祖克柏如何頂住壓力,催生了「動態消息」?
面對鄉民的怒火,公司該如何應對?歷史早已給出了答案。講者們回顧了科技史上最經典的案例之一:2006 年 Facebook 推出「動態消息 (News Feed)」功能。
當時,用戶的反應堪稱暴動。無數抗議社團成立,線上連署人數迅速突破百萬,甚至有示威者聚集在 Facebook 總部外,高舉標語要求撤回更新。然而,當時年輕的馬克・祖克柏與其團隊展現了驚人的定力。
他們沒有向輿論屈服,而是回歸到最根本的東西——數據。數據顯示,儘管用戶嘴上罵得兇,但他們登入 Facebook 的頻率和停留時間卻顯著增加。事實證明,「動態消息」是一個能大幅提升用戶黏性的偉大發明。於是,祖克柏選擇加倍投入,而非退縮。
這個案例確立了一條黃金法則:卓越的消費級產品,必須由清晰的願景和客觀的數據來驅動,而非被社群媒體上一時的喧囂所綁架。
OpenAI 的天才第一步與災難性潰敗
這次 OpenAI 的更新,完美上演了一場「本該成為經典,卻最終淪為災難」的戲碼。
天才的第一步:為「普通人」設計的「Auto」模式
在更新前,ChatGPT Plus 用戶的介面對於非技術背景的人來說極其不友善。`GPT-4o`、`GPT-4`、`O3`、`O3 Pro` 等等,這些內部代號般的模型名稱,讓普通用戶一頭霧水。講者甚至戲稱:「這對一般人來說跟梵文沒兩樣。」
OpenAI 最初的更新,提出了一個大膽且優雅的解決方案:引入統一的「Auto」模式。系統會根據用戶的提問,自動在後端選擇最合適的模型來回答。這是一個明確為主流用戶設計的絕佳改動,其核心理念是消除選擇障礙,讓每個人都能無痛地享受到最強大的 AI 能力,而無需理解背後的複雜技術。這一步棋,充滿了蘋果式的簡潔與自信。
災難性的第二步:惹熊惹虎,毋通惹到課金大佬
然而,災難隨之而來。一小群最核心、最懂技術的 Plus 付費用戶發現,這個更新背後藏著一個魔鬼細節:他們手動選擇最高級「思考模型」(如舊稱的 O3)的次數上限,從每週約 2900 次驟降至 200 次。
這觸動了最敏感的神經。Ben Thompson 指出,OpenAI 犯下了一個致命的策略失誤:「在沒有任何預警和溝通的情況下,大幅削減了付費用戶的核心權益。」
你可以改變 UI,可以調整功能,但你絕不能悄悄拿走付費用戶已經擁有的東西。這是一種實質的「價值貶損 (Value Destruction)」,也給了那群原本就反對 UI 簡化的技術愛好者一個無可辯駁的理由,讓他們的怒火「師出有名」。
面對這群「課金大佬」的強烈反彈,OpenAI 在不到一週內迅速「跪了」。他們不僅恢復了複雜的模型選擇選項,還讓整個介面變得比以前更加混亂和分裂,徹底摧毀了初版更新所傳達的那種簡潔、自信的產品願景。
風波背後,是難以啟齒的算力危機?
為什麼 OpenAI 會做出削減付費用戶權益這種自毀長城的舉動?講者們推測,這背後可能反映了一個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GPU 算力嚴重不足。
昂貴的「思考模型」是算力消耗巨獸。為了同時滿足免費用戶、API 開發者和龐大的 Plus 消費者群體,OpenAI 不得不進行流量管制。而這次,倒楣的 Plus 用戶不幸成了被犧牲的對象。這次失誤,不僅是產品策略的失敗,更可能暴露了 OpenAI 在基礎設施層面臨的巨大壓力。
靈魂拷問:Sam Altman,下一個祖克柏還是鄉民總司令?
這整起事件,最終導向了對 OpenAI 領導層的終極拷問:這家公司,是否具備打造卓越消費級產品所必需的「鐵腕」和「定力」?
一個成功的消費級產品,需要有自己明確的觀點(Point of View),並有勇氣堅持下去。正如講者所言:「Google 和蘋果會『給』你他們認為你需要的好東西,但他們從不『問』你想要什麼。」
Sam Altman 的領導風格,在這場風波中顯得搖擺不定。講者們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比喻:Altman 的行事風格,是否就像 GPT-4o 模型本身一樣,「有點過於渴望取悅用戶 (A little too eager to please)」?
他似乎過於在意 Twitter 上的聲音,渴望獲得所有人的認可,尤其是在線鄉民的掌聲。然而,偉大的領導者,如早期的祖克柏或賈伯斯,都明白有時必須忽略雜音,相信自己的願景和數據。
雖然 OpenAI 最初簡化產品的方向是完全正確的,但面對壓力時的迅速潰縮,卻暴露了他們在成為一家偉大消費品公司道路上的潛在弱點。這場「鄉民之亂」或許很快會平息,但它在 OpenAI 的產品基因中留下的問號,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