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圈風起雲湧,根據彭博社(Bloomberg)的最新報導以及後續熱烈討論,OpenAI 似乎正準備下一盤大棋——收購由蘋果傳奇設計師 Jony Ive 共同創辦的 AI 硬體初創公司「io」。這一步不僅是 OpenAI 成立以來最大手筆的收購,更標誌著這家 AI 巨頭將從純軟體領域,大膽跨足充滿挑戰卻也潛力無窮的硬體市場。
里程碑式的交易:OpenAI 正式進軍硬體戰場
據悉,OpenAI 有意以一筆價值近 65 億美元的全股票交易,將 Jony Ive 的 AI 硬體初創公司「io」(注意,是全小寫)納入麾下。此舉的核心目標是在 OpenAI 內部成立一個專注於開發 AI 驅動硬體裝置的獨立部門。更關鍵的是,這筆交易不僅將 Jony Ive 這位設計界的大神延攬入陣,還一併帶來了多位曾參與打造 iPhone 等經典產品的前蘋果設計師。Ive 本人也表示,這一刻感覺像是他過去 30 年學習的「頂峰時刻」(culmination of his last 30 years of learning),並暗示他與 OpenAI 及 CEO Sam Altman 的合作,將有深遠的長期願景,目標是產出「一個又一個的產品」(products, and products, and products)。
戰略考量:從夥伴關係到深度整合
節目中的討論指出,關於 OpenAI 與 Ive 合作的傳聞已流傳約兩年之久。然而,當目標是打造並推出具有高度整合性的產品時,直接收購顯然比單純的合作夥伴關係更具戰略意義。此舉被視為 OpenAI 意識到硬體層對於面向消費者的 AI 公司來說,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的雄心是創造出能讓 AI 更易用、更直觀,並無縫融入使用者生活的產品——一種實實在在的體驗,這與蘋果公司「軟硬整合」的理念不謀而合。討論認為,收購能帶來更緊密的控制與整合,這對於提供 Ive 所擅長的精緻用戶體驗至關重要。
追尋終極 AI 介面:硬體是解答嗎?
一個核心主題是 OpenAI 渴望成為人工智慧的*終極*介面。儘管 ChatGPT 作為網頁和應用程式服務取得了現象級的成功,但主持人也拋出了一個問題:更先進的 AI 功能未來將如何被普通消費者接觸和使用?他們將那些「華而不實的演示」(fanciful demos) 與日常實用性進行了對比。從頭開始以 AI 為核心設計的專用硬體,或許能提供遠比現有平台上疊加 AI 服務更佳的整合度和用戶友好體驗。這次收購,似乎正是 OpenAI 對此整合未來的豪賭。
競爭格局:蘋果模式 vs. Google 模式的抉擇
討論強調,OpenAI 正站在一個戰略十字路口:是選擇成為像 Google Android 或其 iOS 服務那樣無所不在的 AI 服務,還是打造自家高度整合的軟硬體生態系統(即蘋果模式)?收購「io」強烈暗示 OpenAI 正傾向後者,目標是創造「完全整合」(fully integrated) 的體驗。這使其直接與現有硬體廠商,乃至像 Google 這樣的巨頭展開競爭——OpenAI 的重大發布,似乎總是有意無意地對準 Google I/O 開發者大會。主持人承認 Google 在 AI 領域擁有「無與倫比」(unmatched) 的基礎設施和人才儲備,這或許意味著 OpenAI 看到了差異化的機會:成為「這個領域的蘋果」,從晶片到軟體,全面掌控用戶體驗。
Jony Ive 的光環:是遠見卓識的領袖,還是僅為門面?
Jony Ive 無疑是這筆交易中最引人注目的「頭牌」。節目中提及 Ive 過去的訪談(例如與 Stripe 創辦人 Patrick Collison 的對話),強調他並非退隱江湖的元老,而是「全身心投入」(locked in) 且積極參與的「活躍玩家」(live player)。有人猜測,Ive 的部分動機可能源於他對自己一手協助創造的智慧型手機——這個他口中的「怪物」(monster)——所帶來的社會影響感到「焦慮」(angst),並希望透過新一代裝置來「修正一些事情」(fix things)。儘管他的願景至關重要,但討論也深入探討了更深層的意義。
名人效應之外:人才庫的深層收購
或許比 Ive 個人參與更重要的是 OpenAI 藉此獲得的廣泛人才。據報導,該公司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從蘋果「挖角」頂尖人才。特別提到了 **Evans Hankey**,她在 Ive 離開後接任蘋果設計主管,之後也選擇了離開;此外還有前 iPhone 設計主管等。這顯然不是一次「玩票性質」(fly-by-night) 的操作,也不是膚淺的明星代言,而是一次對擁有深厚工業設計、製造流程及營運經驗團隊的戰略性收購。這個強大的人才庫,顯著增強了 OpenAI 硬體雄心的可信度。主持人還幽默地回憶起 Ive 幾年前曾為 Moncler 設計過一件價值 2500 美元的外套,以此反襯這次的合作遠比奢侈品副業來得更為嚴肅和宏大。
巧妙的時機點與競爭暗喻
主持人風趣地指出,OpenAI 有個「悠久傳統」,總喜歡選擇在 Google I/O 開發者大會前後發布重大消息,以此「搶鏡 Google」。Ive 新創公司的名字「io」本身,以及這次消息發布的時機,都被認為在對 Google 的開發者盛會進行「極佳的」(so good) 俏皮致敬。這也突顯了在 AI 時代,科技巨頭們為爭奪主導權而展開的激烈競爭。這次收購明確宣告:OpenAI 不僅僅在建構模型,更準備在各個戰線爭奪用戶的注意力,包括他們手中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