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週的 Sharp Tech Podcast中,主持人 Andrew Sharp 與 Ben Thompson 再次帶來了精彩的科技思辨。他們從 Meta Connect 2025 大會上一款極具未來感的智慧眼鏡原型談起,深入剖析了其背後革命性的互動模式;接著,話題轉向了晶片巨頭英特爾(Intel),探討其晶圓代工業務是否真能迎來一場期待已久的「王者歸來」。


未來戴在臉上,但革命藏在手腕裡

Meta Connect 大會的焦點,出人意料地不在那副已經開賣的第二代 Ray-Ban Meta 智慧眼鏡,而是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悄悄展示的一款原型機。根據彭博社的報導,這款眼鏡首次內建了顯示螢幕,但真正讓 Ben Thompson 眼睛一亮的,是與之搭配的 「Meta 神經手環」(Meta Neural Band)

「這才是整件事的核心,」Ben Thompson 強調,「過去所有智慧眼鏡的嘗試都失敗了,因為它們都沒解決最根本的輸入問題。」他認為,這個手環不僅是一個配件,更可能是一場如同滑鼠之於個人電腦、點按式選盤(Click Wheel)之於 iPod 的介面革命。

它究竟解決了哪些痛點?

  1. 解決了「社交尷尬」:誰想在擁擠的捷運上對著空氣下達語音指令?這不僅彆扭,也毫無隱私可言。神經手環透過 EMG(肌電圖)技術偵測手腕上微弱的神經電訊號,讓使用者能將手插在口袋裡,僅靠捏合、滑動等微小手勢完成操作。這是一種真正隱形、無痕的互動。
  2. 實現了「環境計算」(Ambient Computing):智慧眼鏡的終極目標,是讓科技無縫融入現實,而非打斷它。Ben 解釋道:「每次你從口袋拿出手機、解鎖、點開 App,你都暫時脫離了當下所處的現實世界。」神經手環提供的即時輸入,讓你無需中斷與朋友的對話或眼前的風景,就能快速回覆訊息或切換歌曲。
  3. 超越了 Vision Pro 的侷限:Ben 敏銳地指出 Apple Vision Pro 的一個潛在限制。「Apple 的手勢辨識依賴前置攝影機,意味著你的雙手必須時刻在裝置的『視野範圍』內表演。」相比之下,Meta 的方案賦予了使用者極大的自由,無論雙手在身體的哪個位置,都能精準操控。

Ben Thompson 認為,Meta 的賭注顯然不是要做一台「戴在臉上的手機」,而是要創造一個全新的互動典範,一個能與現實世界真正融合的計算平台。


從「讓你試用」到「讓你想要更多」:Meta 的市場教育課

對於「在空中打字」這類看似科幻的功能,主持人 Andrew Sharp 提出了務實的質疑:「這聽起來有點蠢,一般人真的會用嗎?」這也代表了多數消費者面對新科技時的直觀感受。

然而,Ben Thompson 從產品策略與使用者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了一個精闢的解釋。他以自己創辦 Stratechery 的經驗為例,闡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免費增值」模式:

  • 糟糕的模式:先給你大量免費內容,然後突然用一道付費牆擋住你,讓你感覺像是「被剝奪了」原本擁有的東西。
  • 成功的模式:提供穩定且優質的免費內容作為基礎,付費訂閱則能讓你「獲得更多」獨家、深入的分析。使用者會覺得是在為額外的價值付費,而非為免於損失而付費。

這個理論完美地解釋了 Meta 可能的市場策略:

  • 產品定位:目前的 Ray-Ban 智慧眼鏡就像是「免費內容」。它提供了一些基礎功能(拍照、聽音樂、通話),讓使用者初步體驗「解放雙手」的好處,但它並非要取代你的手機。它的價值在於那些手機做不到或做得不好的特定場景,比如在騎行中第一視角錄影,或在戶外運動時接聽電話。
  • 未來佈局:而那款帶有神經手環的原型機,就是「付費獲得更多」的升級版。當用戶習慣了基礎版的便利後,自然會渴望更進階、更無縫的互動體驗,屆時,為一款 799 美元的尖端設備買單,就變得順理成章。
  • 切入點:這套策略與 Apple Watch 的成功路徑如出一轍。Ben 回憶道:「Apple Watch 最初定位模糊,但最終在健康與健身領域找到了殺手級應用。」同樣地,Meta 的智慧眼鏡也可能先在運動愛好者、戶外探險家等特定族群中建立口碑,證明其獨特價值,再逐步擴展到主流市場。

科幻與反烏托邦的一線之隔

祖克柏曾提出一個觀點:「AR 是手機的未來,VR 是電視的未來。」這個論述引發了兩位主持人的深刻擔憂。

Andrew Sharp 直言不諱地表示:「傳統的電視體驗,是全家人窩在沙發上共享的時光,它是一種社交活動。但如果未來是每個人都戴著 VR 頭盔,沉浸在各自的虛擬世界裡,這聽起來更像是《黑鏡》裡的反烏托邦場景。」

這種擔憂同樣延伸到了 AR 智慧眼鏡。當一個能隨時隨地錄影、收音,甚至在 AI 輔助下即時翻譯和監聽的裝置普及開來,我們的個人隱私與社會信任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科技的便利性與倫理的邊界,在這款小小的眼鏡上被無限放大。


番外篇:英特爾的垂死掙扎,還是一場真正的王者歸來?

節目尾聲,一位聽眾的提問將話題帶到了另一個戰場:「關於英特爾最近的新聞,這究竟是又一次的公關話術,還是他們真的要翻身了?」

這裡的背景,是英特爾寄予厚望的晶圓代工服務(Intel Foundry Services, IFS)及其 18A 製程技術。近期市場傳言,英特爾已從一個「重量級客戶」那裡獲得了一筆巨額預付款,外界普遍猜測這位神秘客戶可能是輝達(Nvidia)或微軟(Microsoft)等級的巨頭。

這則新聞對英特爾的意義遠不止一筆訂單那麼簡單:

  • 信心的強心針:在連續幾代製程延誤、將技術領先地位拱手讓給台積電(TSMC)之後,如果英特爾能贏得對製程要求最嚴苛的客戶(如輝達)的訂單,將是其技術實力最強而有力的背書。
  • 戰略轉型的試金石:這代表英特爾正從過去封閉的整合元件製造商(IDM)模式,真正走向開放的晶圓代工模式。這一步不僅是商業模式的轉變,更是公司未來能否在半導體牌桌上繼續玩下去的關鍵。

然而,聽眾的問題也直指核心:在經歷了多次的「狼來了」之後,英特爾這次的宣告,究竟是代表實質性的技術突破,還是一場精心策劃、用以提振市場信心的資本故事?這場關係到全球半導體格局的豪賭,無疑是未來幾年最值得關注的科技大戲。


原始連結:https://sharptech.fm/member/episode/preview-meta-doubles-down-on-smart-glasses-nvidia-partners-with-intel-notes-on-the-hidden-you-tube-colos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