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隻名為 Moose 的鬥牛犬意外闖入鏡頭的輕鬆開場,到對美國政經情勢與尖端科技的深度辯論,最新一集的 All-In Podcast 再次為聽眾獻上了一場資訊與觀點的盛宴。本週,四位主持人深入探討了聯準會的獨立性爭議、美國政府入股英特爾的「國家資本主義」新模式、企業破產潮背後的經濟邏輯,以及 OpenAI 在生命科學領域足以撼動未來的驚人突破。


聯準會的獨立性之戰:經濟紀律還是政治遊戲?

本集最激烈的交鋒,圍繞著前總統川普與聯準會(Fed)的緊張關係展開。川普解雇聯準會理事莉莎·庫克(Lisa Cook)的舉動,不僅是一次人事變動,更點燃了一場關於聯準會是否真正獨立於政治之外的靈魂拷問。

David Sacks 率先發難,他 meticulously 梳理了一條時間線,直指聯準會主席鮑爾(Jay Powell)的決策充滿了政治算計。「看看這個時間點,」Sacks 指出,「在2021年尋求拜登總統提名連任期間,鮑爾完全附和白宮的說法,堅稱通膨只是『暫時性』的,並以此為由推遲升息。然而,就在他獲得提名後不到一週,態度就180度大轉變,公開承認是時候『放棄暫時性這個詞了』。」在 Sacks 看來,這並非巧合,而是鮑爾為了保住職位而將政治利益置於經濟穩定之上的鐵證。

Chamath Palihapitiya 則將矛頭指向了制度本身,他認為聯準會的「獨立性」從一開始就是個偽命題。「我們應該停止假裝聯準會是一個獨立的學術機構,」Chamath 斷言,「它本質上就是個政治機構。就像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一樣,聯準會理事的提名本身就是一個政治過程,被提名者的意識形態必然與提名他們的總統掛鉤。」他主張,與其掩耳盜鈴,不如坦然承認聯準會的黨派色彩。

對此,David Friedberg 提供了制度設計的辯護。他強調,聯準會理事長達14年的任期設計,其初衷正是為了將他們與短期的政治選舉週期隔離開來,賦予他們超越黨派、為國家長遠經濟利益服務的空間與保障。

儘管觀點各異,但主持人們的共識是,聯準會的決策,尤其是在主席連任等關鍵時刻,很難完全擺脫政治壓力的影響。這場爭議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結構性困境:一個本應超然獨立的機構,在現實政治的漩渦中該如何自處?

美國版國家資本主義:政府入股英特爾是妙計還是險棋?

另一個引發熱議的話題,是美國政府依據《晶片法案》(CHIPS Act)對英特爾的最新投資模式。與傳統的無償補助或低利貸款不同,這次政府將以獲取公司10%非投票權股份的形式注資。

這種模式獲得了主持人們的一致讚賞。Chamath 將其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問題資產救助計畫」(TARP)進行了鮮明對比。「那是一次慘痛的教訓,」他回憶道,「政府用納稅人的錢承擔了銀行的巨大風險,卻在銀行起死回生後,未能分享到任何利潤。」他認為,這次入股英特爾的模式則完全不同:「這是納稅人應得的。我們承擔了風險,就應該分享成功的果實。這是一種更公平、更聰明的做法。」

Friedberg 更進一步,提出了一個極具遠見的構想:創建一個美國版的主權財富基金。他建議,將政府透過這類戰略投資獲得的股權,全部注入到一個類似社會安全信託基金(Social Security trust fund, OASI)的池子中。「這不僅能為瀕臨破產的社會安全體系注入救命活水,」Friedberg 解釋道,「更能將國家的戰略投資,轉化為全體國民都能共享的長期福利。」

然而,這個看似完美的計畫也存在現實挑戰。主持人同時也點出,美國國會根深蒂固的政治慣性,很可能會將這筆新資產視為可用於新支出的「意外之財」,而不是用來填補舊的財政窟窿,再次印證了「花錢容易、存錢難」的政治困境。

遲來的審判日:零利率時代結束,殭屍企業迎來「創造性破壞」

根據S&P Global的報告,2025年迄今的企業破產申請數量已創下自2010年以來的最高紀錄。這究竟是經濟衰退的警訊,還是一場必要的市場洗牌?

Chamath 認為,這波破產潮的根源,是長達十多年的零利率政策(ZIRP)的終結。他將其形容為一場遲來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在零利率時代,大量本應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的『殭屍企業』,靠著源源不絕的廉價資金得以續命。」他解釋道,「如今利率回歸正常,這些體質不佳的公司自然無法生存。這不是危機,而是市場正在自我清理,將資源從低效的領域重新分配到更具生產力的地方。」

Friedberg 則補充了具體的產業觀察,他指出零售業是本輪破產潮的重災區。由於零售商普遍簽訂長期租約,這形同背負了沉重的固定債務,使其在需求下滑時變得不堪一擊。Sacks 則點出了商業地產(CRE)所面臨的巨大「債務牆」(Wall of Debt)問題——未來幾年將有大量商業貸款到期,而它們必須在利率高出數倍的環境下進行再融資,這無疑將給整個行業帶來毀滅性的壓力。

科幻成真?OpenAI 模型讓「細胞年輕化」效率飆升50倍

本集最令人振奮的內容,來自 Friedberg 對 OpenAI 在抗衰老領域取得的革命性突破的介紹。這項研究的核心,是著名的「山中因子」(Yamanaka factors)。

Friedberg 首先科普了背景知識:山中因子是由四種特定的轉錄因子(蛋白質)組成,它們能夠將任何已分化的體細胞(如皮膚細胞)「重編程」變回具有無限潛能的幹細胞狀態。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若對細胞施以短暫、低劑量的山中因子,可以在不使其完全變回幹細胞的前提下,逆轉其衰老過程,修復DNA損傷,使其「年輕化」。

而這次的驚人突破在於 AI 的介入。研究人員利用 OpenAI 開發的一個專為生物學設計的語言模型 GPT-4B Micro,對海量的蛋白質序列和生物學文本數據進行訓練。接著,他們讓這個 AI 模型去設計全新的、比天然山中因子更有效的蛋白質組合。

實驗結果令人瞠目結舌:AI 設計出的新蛋白質,在誘導細胞年輕化方面的效率,比原始的山中因子高出了整整50倍。

這項成果為逆轉衰老、治療阿茲海默症、心臟病等與年齡相關的疾病開闢了無限可能。儘管主持人預計,基於此技術的藥物真正進入臨床應用可能還需要7到12年的時間,但它所描繪的未來已足夠震撼。當然,這條路上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如何精確控制細胞的重編程過程,避免其過度增殖而演變成癌症,將是科學家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一個被遺忘的財政解方:科羅拉多州的TABOR法案

節目尾聲,主持人分享了著名反稅活動家 Grover Norquist 對播客的回應。Norquist 對他們提出的「支出限制誓言」表示讚賞,並向他們介紹了在科羅拉多州已成功實行多年的「納稅人權利法案」(TABOR)。

TABOR 法案的核心規則極其簡單:州政府的預算增長上限,被鎖定在**「人口增長率 + 通貨膨脹率」**。任何超出此上限的稅收,都必須以退稅的形式直接返還給納稅人。這個機制從根本上限制了政府支出的無限制擴張,並為其他州甚至聯邦政府提供了一個控制財政紀律的絕佳範例。讓主持人們尤為驚訝的是,這樣一個嚴格的財政紀律模式,竟然在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民主黨州(藍州)取得了成功,證明了超越黨派的財政解決方案是可能存在的。


原始連結:https://sites.libsyn.com/254861/trump-takes-on-the-fed-us-intel-deal-why-bankruptcies-are-up-openais-longevity-breakthr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