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手雲集的 All-In Summit 上,前 Google 執行長 Eric Schmidt 坐下來與老友們進行了一場看似輕鬆,實則充滿戰略洞見的對談。憑藉他橫跨矽谷、華府與國防部的獨特履歷,Schmidt 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關於人工智慧、地緣政治與未來衝突的宏大藍圖。這不僅是一次科技趨勢的預測,更是一份對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行動倡議。

1. AI:一場被嚴重低估的革命

對談一開始,Eric Schmidt 就拋出一個與主流輿論相悖的觀點:「AI 革命是被低估的(underhyped)。」當許多人還在爭論 AI 是否泡沫化時,他認為,我們甚至還未觸及其顛覆性潛力的皮毛。他描繪了一條清晰的發展路徑,預示著超級智慧的到來:

  • 從工具到代理人(Agents):目前的 AI 正在從被動的問答工具,進化為主動執行複雜任務的「智慧代理人」。它們將能自主規劃、執行並完成多步驟的目標。
  • 指數級成長的關鍵:遞歸式自我改進(Recursive Self-Improvement):Schmidt 指出,真正的爆發點在於系統能開始自我優化。一個 AI 寫出比自己更好的程式碼,新的 AI 再進行迭代,這種「AI 教 AI」的循環將在數學、程式設計等「無標度問題(scale-free problem)」上,帶來難以想像的指數級增長。
  • 「學者級 AI」的誕生:基於這個趨勢,他大膽預測:「在未來 6 到 7 年內,我們將看到在特定學術領域(如化學、物理)達到人類頂尖專家水準的 AI。」

然而,對於炒作已久的通用人工智慧(AGI),Schmidt 抱持著極為嚴格的定義。他認為,真正的 AGI 不僅是聰明,而是具備設定自身「目標函數」(Objective Function)的能力——也就是說,它能自己決定想做什麼。他提出一個終極測試:「當一個 AI 能夠僅憑 1902 年的已知物理學知識,不靠任何提示,獨立推導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那才是 AGI。」在他看來,這種跨領域的「類比(analogy)」能力,才是智慧的聖杯。

2. 地緣政治賽局:晶片、開源與中美科技的終局之戰

話題自然轉向了當今世界最核心的競爭——中美科技戰。Schmidt 分析,這場競賽的本質是體制與價值觀的對決。

  • 中國務實的「應用為王」策略:他觀察到,相較於矽谷對 AGI 的「瘋狂追求」,中國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將現有 AI 技術「應用於一切」。這背後有著深刻的現實考量:首先,美國的晶片禁令扼殺了其在頂尖硬體上的發展路徑;其次,中國的資本市場深度不足以支持像 OpenAI 那樣燒錢的 AGI 豪賭。因此,他們選擇了一條更接地氣、更注重商業落地的道路。
  • 開源 vs. 封閉:一場決定全球技術版圖的暗戰:Schmidt 發出嚴重警告,他指出中國正將「AI 開源」作為地緣政治工具。他擔心,中國的開源 AI 模型將會隨著「一帶一路」等倡議,免費提供給發展中國家,從而輸出其技術標準、審查制度與價值觀。與此同時,美國的頂尖 AI 公司(如 Google、OpenAI)卻大多選擇封閉模式。這場「開放 vs. 封閉」的競爭,其影響力不亞於晶片戰爭,它將決定未來數十年全球技術生態系由誰主導。

3. 燃燒的鬥志或過勞的文化?AI 時代的奮鬥心態

這場競賽不僅關乎技術,更關乎人才與文化。當被問及他那段引發爭議的「史丹佛演講影片」時,Schmidt 絲毫沒有退縮。他直言,若想贏得與中國的競爭,高強度的投入與犧牲是不可避免的。他以中國科技業聞名的「996」工作文化為例,強調了兩國在工作強度上的巨大差異。

他特別澄清,這並非要求每個人都過勞,而是對20多歲的年輕人的懇切建議。他認為,事業初期,年輕人最寶貴的學習機會來自於「在辦公室裡觀察比他們年長 5 到 10 歲的同事如何互動、辯論、合作與妥協。」這種人際網絡的建立與隱性知識的傳承,是遠距工作無法取代的。他半開玩笑地總結道:「那些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的人,或許可以考慮去政府部門工作。」這番話雖然尖銳,卻反映了他對贏得未來競爭的緊迫感。

4. 戰爭的樣貌正在改變:無人機、AI 威懾與坦克的黃昏

烏克蘭戰爭是現代衝突的試驗場,而 Schmidt 從中看到了戰爭形態的根本性變革。

  • 戰爭經濟學的徹底顛覆:傳統戰爭中昂貴的作戰平台正迅速變得脆弱而不堪一擊。他舉了一個驚人的例子:「一架價值 5,000 美元的無人機,可以輕易摧毀一輛價值 3,000 萬美元的坦克。」這種極端不對稱的「擊殺率(Kill Ratio)」正在改寫戰爭的成本效益分析。機場、基地、大型艦艇等昂貴的固定資產,在蜂擁而至的廉價無人機面前,都成了活靶子。
  • 從無人機戰爭到 AI 威懾:他預見了未來衝突演變的三個階段:
      1. 第一階段:廉價無人機取代傳統火炮與步兵,成為主導戰場的攻擊力量。
      2. 第二階段:戰場演變為「無人機 vs. 反無人機」的貓鼠遊戲,比拼的是偵測與反制能力。
      3. 最終形態:雙方都將使用 AI 來制定作戰計畫。由於基於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 AI 策略極其複雜且完全無法預測,任何一方都無法確信自己能贏。這種深度的「戰略不確定性」將形成一種全新的威懾,因為發動攻擊的風險高到無法估量,從而可能有效嚇阻大規模戰爭的爆發。

5. 美國的下一步:一個樂觀主義者的行動號角

儘管點出了重重挑戰,從內部社會分歧到外部激烈競爭,Schmidt 骨子裡依然是一位對美國充滿信心的樂觀主義者。他毫不掩飾地宣告:「我希望美國獲勝(I want America to win)。

他承認西方世界面臨著嚴峻的長期問題,特別是出生率下降,他稱之為一個必須正視的「合理擔憂」,並指出這個問題在亞洲只會更嚴重。

然而,他堅信美國擁有獨一無二的制勝法寶:

  • 文化活力:美國社會或許「混亂、令人困惑、喧鬧」,但正是這種環境孕育了源源不絕的聰明才智與創造力。
  • 資本效率:全球最深厚、最靈活的金融市場,能為最大膽的創新提供燃料。
  • 創新生態:由頂尖大學、研究機構和無數企業家構成的龐大產業基礎,是創新的沃土。

演說的最後,他的呼籲清晰而有力:美國應該加倍投資於自身的優勢,加速創新,並對下一代充滿信心。他對在場的菁英和所有美國人說:「別把這一切搞砸了(Don't screw it up, guys)。」這既是期許,也是一個深信美國潛力的愛國者的吶喊。


原始連結:https://sites.libsyn.com/254861/eric-schmidt-on-ai-the-battle-with-china-and-the-future-of-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