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集的 All-In Podcast 可謂是科技與市場動態的旋風式探討。主持群偕同嘉賓 Thomas Lafont,從輕鬆的個人近況、播客內部趣聞,一路延伸至對人工智能(AI)巨大影響、Meta 的激進策略、蘋果的發展困境,乃至首次公開募股(IPO)與併購(M&A)市場復甦等嚴肅議題的精闢分析。
洛杉磯經濟困境與 Lafont 的會議洞察
嘉賓 Thomas Lafont 是「東西相會」(East Meets West)論壇的主辦人,他的加入也將討論引向了洛杉矶当前的經濟狀況。
- 「東西相會」論壇盛況:Jason 對 Lafont 主辦的論壇讚譽有加,稱其為一場不容錯過的盛會。
- 洛杉磯經濟面臨的挑戰:
- 餐飲業復甦滯後:據報導,後疫情時代洛杉磯餐飲業的復甦進度比全國平均水平落後了整整 50%。
- 電影產業萎縮:洛杉磯的電影產業規模也從高峰期萎縮了 50%。
- 深層原因剖析:主持人們分析,這一下滑趨勢主要歸因於洛杉磯經濟對當前 AI 熱潮的參與度不高,反而更依賴面臨結構性衰退的娛樂產業。此外,紐約、英國甚至亞特蘭大等地為電影製作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稅務優惠和政策支持,洛杉磯的知名人士 Rick Caruso 也在此脈絡下被提及。
- Mr. Beast 的製作遷移案例:Chamath 以知名 YouTuber Mr. Beast 的遊戲製作為例,指出其團隊先是為了稅收抵免將製作基地遷往拉斯維加斯和多倫多,之後又為了一個亞馬遜的節目移師沙烏地阿拉伯。這突顯了除非萬不得已,製作團隊會因經濟考量而避免在洛杉磯拍攝。
AI 的變革潛力:生產力、GDP 與產業轉型
人工智能的深遠影響無疑是本集討論的核心議題之一。
- AI:論壇與播客的共同焦點:AI 的最新發展不僅是 Lafont 論壇上的熱門話題,也是 All-In Podcast 持續關注的焦點。
- 生產力提升與 GDP 增長:主持人們普遍堅信,AI 將極大地提升生產力,並可能以超出當前預期的速度推動 GDP 增長。他們預測,美國將率先從 AI 技術中獲得可觀的經濟紅利。
- 製造業回流(Onshoring)的辯論:Friedberg 提出,AI 驅動的自動化有望促進製造業回流美國本土,這一觀點在主持人之間引發了一些討論。
- AI 在特定行業的應用前景:
- 醫療保健:AI 被視為醫療領域的革命性力量。Lafont 提及了如 OpenEvidence 這類用於輔助診斷的 AI 工具。此外,AI 透過處理初步篩查等任務,有望提升醫生的診療效率,從而降低醫療成本,讓預防性醫療服務更加普及。
- 牙科(病毒式廣告案例):洛杉磯一位牙醫利用 VEO3 AI 技術製作的一則植牙廣告(內容是一隻跳傘的大猩猩)在網路上爆紅,成為 AI 普及高品質行銷的絕佳案例。據稱,這則廣告的製作成本僅數百美元,卻為診所帶來了業務量的激增。
祖克柏的 AI 豪賭:Meta 的人才爭奪與併購策略
Meta(及其領導者馬克·祖克柏)在 AI 領域的積極佈局,預示著公司重大的戰略轉向,成為全場熱議的話題。
- 「上頭的祖克柏」(Zuck on Tilt):主持人們形容祖克柏在 AI 競賽中如同「上了頭」,正「全力以赴,力求全壘打」,試圖追趕並引領 AI 潮流。
- 與 OpenAI 的人才爭奪戰:透過一段播客片段,OpenAI 的 Sam Altman 證實 Meta 正以極其優渥的條件招攬頂尖 AI 人才,據傳甚至開出了高達「一億美元的簽約獎金」(signing bonuses),而非僅是整體薪酬待遇,以吸引 OpenAI 的核心成員。
- 對 Scale AI 的「策略性投資」:Meta 斥資 140 億美元獲得 Scale AI 約 49% 的股份,被主持人們解讀為一種「隱形的人才併購」(shadow acqui-hire)。此舉旨在獲取關鍵人才和數據處理能力,同時巧妙規避潛在的反壟斷審查,其手法與微軟對 Inflection AI 的交易有異曲同工之妙。
- 瞄準其他 AI 領導者:據報導,Meta 也在積極接洽 Nat Friedman 和 Daniel Gross 這對知名的 AI 孵化器創辦人,意圖將其招至麾下。
- 戰略考量:坐擁 700 億美元現金儲備的 Meta,其鉅額投資被視為理性之舉。如果他們認定 AI 對公司未來至關重要,那麼一旦落後,其市值將面臨巨大風險。Meta 的目標不僅是網羅人才,更在於獲取專有數據、訓練方法論,以及在大型語言模型(LLMs)建構上可能存在的「秘密武器」。
Facebook 往事重提:HTML5 與原生應用的歷史教訓
Chamath Palihapitiya 將 Meta 當前的 AI 戰略,與當年 Facebook 內部關於 HTML5 與原生移動應用(Native Apps)的路線之爭進行了類比。
- Chamath 的立場:他曾是原生應用的堅定支持者,認為當時 Facebook 採用 HTML5 封裝的策略是一個錯誤,更多是出於內部政治考量,而非基於健康的技術或產品決策。Facebook 後來也承認了這一步的失誤。
- 對 AI 戰略的啟示:這段歷史的潛在含義是,Meta 在 AI 戰略上必須避免重蹈覆轍,應專注於根本性的正確方法,而非被短期趨勢或內部妥協所左右。
「科技七雄」表現分化與蘋果的 AI 困局
「科技七雄」(Magnificent Seven)科技股的表現出現顯著分化,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它們各自的 AI 戰略及其執行成效。
- 股價表現差異:Meta 和輝達(Nvidia)股價上揚,Google 則略有回調,而特斯拉(Tesla)和蘋果(Apple)則大幅下跌。
- 蘋果的 AI 滯後:蘋果因其 AI 戰略模糊不清、缺乏說服力而備受詬病。
- Siri 的衰落:曾經的語音助手先驅 Siri,如今被視為一個失敗的產品,與新一代 AI 助理相比,其可靠性和功能性已遠遠落後,連基本任務都難以順利完成。
- 「泰坦計畫」終止:蘋果雄心勃勃的汽車項目「泰坦計畫」(Project Titan),在據報投入 100 億美元後宣告終止,這被視為又一次重大的戰略失誤。
- 轉型「現金牛」?市場猜測蘋果可能正在轉型為一家「現金牛」公司,更專注於股票回購和提升每股收益,而非在 AI 等領域進行突破性創新。鑑於蘋果龐大的資源和過往的創新能力,主持人們對此表示失望。蘋果高管 Craig Federighi 近期在 AI 戰略問題上含糊其辭的表態,也加劇了這種擔憂。
市場復甦跡象:IPO、併購與「天才法案」
金融市場隨著 IPO 和併購活動的增加,正顯現出復甦的跡象。
- 引人注目的 IPO 案例:AI 基礎設施公司 CoreWeave、USDC 穩定幣發行商 Circle,以及數位銀行 Chime 的成功 IPO,被視為積極的市場信號。CoreWeave 上市後股價上漲了 4 倍,Circle 更達到了 6 倍。
- 併購活動回暖:併購市場也開始活躍,例如 Google 以 320 億美元收購網絡安全公司 Wiz,以及軟銀(Softbank)以 65 億美元收購 Empiric 的案例都被提及。
- 「天才法案」的通過:一項穩定幣法案在參議院以 68 票(包括 18 名民主黨議員)的顯著跨黨派支持獲得通過,這被視為加密貨幣行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可能為美國合規穩定幣的發行鋪平道路。這部分歸功於政治風向的轉變和遊說團體的努力。
- 機構投資者的需求:有理論認為,先前持觀望態度的機構基金經理們,現在正積極尋找新的增長機會,從而推動了對這些 IPO 的需求。
- SaaS 市場 vs. AI/加密貨幣熱潮:儘管傳統的 SaaS(軟體即服務)市場增長放緩,但圍繞 AI 和加密貨幣的熱情正為這些新的公開發行注入強勁動力。
工作的未來與企業軟體變革
討論也觸及了 AI 和不斷演進的軟體開發模式將如何影響企業運營。
- SaaS 的低效問題:Chamath 認為,許多 SaaS 解決方案增加了企業的臃腫度和成本,真正的價值將來自於那些能夠重寫現有垂直領域軟體的、由 AI 驅動的客製化軟體。
- 「應用垃圾箱」(App Crapper)時代的終結:他相信,大量小眾、「充數」的「應用垃圾箱」式軟體工具的時代正在結束,因為 AI 代理程式(AI agents)將能夠更高效地執行這些功能。
- 按量付費模式的陷阱:以 Snowflake 為代表的按量付費(consumption-based pricing)模式,因其成本可能失控性增長而受到批評,長遠來看可能導致企業尋求替代方案或自行開發解決方案。主持人們認為,按席位或固定價格的模式更為穩定。